專家探尋“用養”長效機制,推動黑土地可持續利用
【谷騰環保網訊】東北黑土區是一個巨大的復合生態系統,黑土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問題不僅是耕地自身問題,還需要從黑土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考慮。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對黑土區綜合規劃、分區治理、精細施策。
“找到用好養好黑土地的長效機制,促進黑土地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亟須解決的問題。”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佳寶在主題為“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呼吁,有好土才能產好糧,要端穩中國飯碗,離不開黑土地。
黑土地因其土壤肥沃、宜農耕,成為最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近年來,黑土地正遭受變薄、變瘦、變硬等問題的困擾,進而威脅我國的糧食安全。
在本次香山科學會議上,包括張佳寶在內的院士、專家就“如何在夯實‘壓艙石’的同時,保護好‘大熊貓’”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黑土地持續變薄、變瘦、變硬
我國東北是全球四大黑土地連片分布帶之一,目前耕地面積5.38億畝,生產著我國1/4的糧食,為我國提供了1/3商品糧,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在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和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世界四大黑土區共同面臨土壤退化的問題,尤其是我國的黑土退化現象較為嚴重。”張佳寶表示,從20世紀50年代大規模開墾以來,在長期高強度利用下,我國黑土地重用輕養,耕作、輪作、施肥不合理,加上風蝕、水蝕、凍融侵蝕的影響,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土壤質量退化,糧食生產對化肥的依賴越來越嚴重。
多營力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層“變薄”。據監測,東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面積占黑土地總面積的21.5%;水蝕、風蝕和凍融侵蝕作用下,黑土可由初墾時60—80厘米降至20—40厘米,甚至出現破皮黃;60%以上的旱田發生了水土流失,黑土層正以每年0.1—0.5厘米的速度剝蝕流失。
黑土有機質數量質量雙減致使土壤“變瘦”。東北黑土地是我國旱地土壤有機碳唯一表現為下降的區域,與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相比,2011年典型黑土區海倫市農田黑土有機質含量平均下降15%,其中厚層黑土有機碳下降速度最快。
機械頻繁作業導致土壤壓實“變硬”。反復碾壓導致耕層土壤容重增加、田間持水量下降、通透性變差、入滲能力下降,進而致使保水、保肥性能力減弱,抗御旱澇能力降低,進而導致減產。
從系統完整性出發破解難題
“東北黑土地土壤質量退化已經并正在發生,但退化過程和程度的診斷和評價標準還不統一,有待建立。”張佳寶建議,發展黑土層“變薄、變瘦、變硬”的診斷標準和評價指標,研究土壤退化的時空演變過程,揭示土壤質量退化的主控要素及調控機制。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看來,黑土地的利用和保護面臨黑土地退化問題突出;黑土地產量潛力挖掘不夠,高產與環保相矛盾;黑土地利用與保護協同未破題等挑戰。
“如何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黑土地資源,已成為亟須解決的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大需求。”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認為,東北黑土區是一個巨大的復合生態系統,黑土地保護和耕地質量提升問題不僅是耕地自身問題,還需要從黑土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考慮。他表示,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對黑土區綜合規劃、分區治理、精細施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則把關注點放在了黑土保護和利用的環境安全問題上。“黑土中污染物的積累將影響土壤生態功能,并通過農產品影響人群健康。”他認為,必須從黑土生態系統完整性出發,綜合考慮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對黑土環境質量的影響及其協同機制。
用科學技術保護黑土地
“我們談黑土地保護,種植利用是前提。”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保國表示,農業種植徹底改變了原有黑土類形成過程中土壤有機質積累與平衡系統。他介紹,“梨樹模式”是為保護東北地區黑土地,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針對黑土地退化主因,實施秸稈覆蓋還田、少耕免耕、玉米(大豆)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與推廣體系。通過10余年發展,“梨樹模式”已取得明顯成效,被列入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主推技術之一。
耕作模式對于土地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通過對不同耕作、不同秸稈覆蓋方式的長期對比試驗,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和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李洪文研究了“機械—秸稈—土壤—種子”相互作用關系,創新多種類型秸稈防堵塞技術,提出適合東北不同類型區機械化作業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彭新華探討了保護性耕作的適宜性,建議利用新技術,實行條耕、生物耕作等新型耕作方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其榮從肥料角度為保護黑土地“支招”——有機(類)肥能培肥土壤。“肥料可以分成化肥和有機(類)肥料,有機(類)肥料是含有機物質的肥料商品有機肥的總稱。”沈其榮認為,我國農業正在從數量向質量型的高品位農業轉型,其先決條件需要高肥力和無污染的土壤,關鍵途徑是施用有機(類)肥料。制造有機(類)肥料產品的第一步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研發如何高效制造堆肥。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